「食贫道」和对内容的思考

前一阵子偶然发现一个B站up主「食贫道」,做出了很多很有深度的视频,比如「迦南孤儿」,进入战时的以色列,从不同的角度介绍加以冲突;「迷失东京」,选题居然选了日本黑帮,日本风俗业等题材。

最近正好读到一篇「食贫道」对内容的思考:

  • 我对自己的定位一个“正能量硬核美食up主”,正能量是对自己的要求,“硬核”则是希望通过美食来传递不一样的内容。

  • 事实上,我们到现在做片子都没有脚本,完全是即兴、靠对现场的感觉和冲动,怎么想就怎么干了。然后在后期再去探索自己情绪的爆发点,朝爆发点上使劲儿。

    这其实跟我的工作经历也有关,做调查记者的时候,是不能写脚本的——那叫主题先行,所以,其实即便是做美食,过去做内容的感觉还在——在生活中找热点,到现场去捕捉细节,然后在观众的反馈中寻找答案。

    然后一开始,主要都是关注哪些饭店有哪些好吃的,虽然很开心,但是开心之余会有落寞吧,会觉得自己做的“太轻”了,自己的创作意图和心愿,不止是美食那么简单。其实食物是人类生活赖以生存的基础,透过食物,应该有更多的情感、理念、意义去表达,所以后面就开始想做特别节目。(如果能想到,能投过食物来传达更深层次的东西,内容也会变得更有深度)

  • 「有意义的内容」:首先要明确,自媒体是为谁服务的?可能说起来有些人会觉得很冠冕堂皇,但我认为内容创作者就是为人民服务的。这是一个基本概念,不管你是路边说书的,还是自媒体搞直播的,你为公众生产内容,就应该明确这个位置和导向,如果偏离了这个,那么早晚就会出问题。(这里感觉「人民」的概念好宽泛,不再细分一下市场吗?)

  • 「消费场景」:你的视频是谁在看?在哪里看?什么时候看?这个问题的答案,决定了受众的痛点,决定了选题的方向,再进一步,决定了曝光量、阅转比、转化率。

    以美食为例,很多美食吃播视频消费的场景是大家吃饭的时候。出于人类本能的需求,美食视频本身食物的特写、主播吃的很香吃的很多,甚至吃得吧唧吧唧,都可以极大地促进受众的食欲。在这种消费场景下,我们出现了大胃王等各种吃播。但问题是随着能吃的人一代一代出,你一年能吃那么多,能连续不停吃下去吗?仅仅依靠消费场景和视觉刺激,繁荣是长久的吗?这势必要寻找自己更有内涵的人设和内容,才能让观众始终保持对你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