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我入职前司,Leader让我做手机端语音合成。当时隔壁部门也在做语音合成,但不是跑在手机端,服务跑在GPU上,对外提供接口,由一个在小米工作多年的语音合成专家坐镇。
很快我发现,自己训练了几天的模型,生成结果人声的自然度和质量,竟然完全碾压他们的接口效果。倒不是我厉害,而是我用了当时最新paper和模型(WaveNet/Tacotron-2),而根据他们后来的技术分享,还是传统声学模型、语言模型、CTC特征那一套。
我的感受不是窃喜,而是强烈的危机感:对算法工程师而言,深度学习好像没有壁垒可言?你在任何一个子领域多年积攒的经验,可能抵不过一个实习生用最新paper的模型效果。
但是,绝大部分公司会高薪雇佣这种资深专家来负责项目,他们通常会把自己在前司的陈旧技术在这里重新施展一遍,但其实已经远远落后了。这事也在某种程度破除了我对专家的迷信,没有贬低的意思,古人说"学如逆水行舟",现实好像更残酷。
特别值得引起警惕!
我觉得有这么强大的一个老师,为什么不先用它来找到你的极限呢?我想法可能比较搞笑,我觉得创业什么的都已经不是很重要了,用它实现你活着的价值(创造、认知和 表达)会更吸引人。就有点像,通天塔被造出来了,我的第一反应是拾级而上,去看更大的风景,而不是想着如何给塔修门做窗户。
这条真心觉得有道理!
最近半年,我做了几个产品。第一个上线时,我很激动,每隔一小时都会去App Store刷新看有没有人下载。因为实在太小众,几乎每天都是0,逐渐没那么兴奋了。
后来,有了新产品,又很激动,觉得它会改变世界。那阵子,我每天醒来就打开手机看昨晚的版本审核结果。
期间,有朋友跟我说,产品商标被人注册了,改个名吧。给我讲他和商标贩子的血泪斗争史,我才知道原来有那么有恶意的人。那阵子还被抄袭,我很愤怒,但也没办法。
我发现我停下来了。一旦停下,我就会注意到被抄袭、被攻击、被下架的可能性,就会频繁看数据,思考收入和生存,产生很多我并不喜欢的情绪。
我试着改变,很快速地做新东西,完成了就做下一个。这种感觉很棒——每当自己沉浸在新idea里,我就会忘乎所以,前天甚至半夜三点爬起来更新4个版本到早晨七点。
商标、抄袭、数据、收入…它们变得模糊,离我远去了。
看过一句话:“要创造,一旦停止创造,你就只剩下品味,而品味会让你排斥他人、变得狭隘”。“创造”的门槛太高了,我不敢说自己是在创造,换成“体验”更合适——不断有新体验,才不会陷在旧情绪。
我像是被拧上了发条,只能不停地折腾点什么来吸引自己的注意。“跑起来就会有风”,我可能一直在追风。
https://mazzzystar.github.io/thoughts/
2024.9.30
并不是所有网站都有收费的勇气/价值,但是由于存在维护成本,网站需要源源不断收入,特别是流量大了之后。
纯粹的捐赠,在付完钱之后捐赠者什么都得不到,这是人们不愿意捐赠的原因。所以,这个工具旨在给那些"不好意思收费"的网站,提供一个显示捐赠者头像,以及一句话附带留言。这些内容会被所有网站使用者看到。
之前看到有个游戏主播:红警HBK08,喜欢在视频开头播报充电的粉丝。也是在给粉丝创造价值。
一旦远离了这片土地,你对这里的气味、知识和经验就会瞬间冻结,慢慢地,你对「整个社会在关心什么」变得越来越没有“体感”。你开始做自媒体,讲述你对这里的看法,这些内容起初很击中人心,因为你不仅很懂你的受众关心什么,你还敢讲出来。但逐渐,过往的经验像火车一样呼啸远去了,冻结的知识库让你的叙事不可避免地走向空洞,你开始像吸血鬼一样,把仍在这里的人事物当做养分,试图去关心、解构当下的议题,然后在某一两句漏出马脚, 但已无力回天。这时,你的内容甚至不如土味视频更击中人心。
这个作者还提出了一个很奇怪的观点:「ProductHunt早该死透了。」我不确定
——https://mazzzystar.github.io/thoughts/
——2024.9.29
《CMU’s Greatest Export is Jane Street》
作者发现,CMU(卡内基梅隆大学)人才的主要输出不是「创业精神」。作者发现,最有创业精神的是商科学生和MBA,而不是工程师们。
Entreprenshuip at CMU is an unserious endeavor; ideas are silly, efforts are weak. The resources, network, and staying power is not there.
《30 thoughts on turning 30》
「庆祝小事!」庆祝小事是一种感恩的表达,会改变你对生活的心态!
或许我们低估了视频的乐趣和成瘾性。
——https://tarunreddy.bearblog.dev/addict/
——2024.9.27
《It’s hard to write code for computers, but it’s even harder to write code for humans》
这篇文章作者主要谈论的事,编写与人交互的代码,也就是「面向开发者的代码」,比如各种框架、库、API、SDK、DSL、嵌入式 DSL或编程语言。
文档的「Getting started」 也是产品的一部分。作者认为,值得重组整个产品以实现快速入门。摆脱强制配置。让设置 API 令牌变得异常简单。消除所有摩擦。使用户能够在几分钟内在他们的笔记本电脑上使用您的产品。
目前有 7,000,000,000 个开发工具。用户没有太多的精力或耐心去深入了解 LRU 缓存 NPM 包或其他东西的不同之处。
Humans learn from examples, not from “core concepts”.人们从例子中学习,而不是「核心概念」。
作者建议:不要写一个很长的「核心概念」编年史,相反,把十几个例子放在一起,这样的好处是:
- 人们可以查看例子,并了解工具是如何工作的。这就是人类的学习方式。
- 抱着问题的人会寻找一个足够近的起点,潜在的起点越多,就越可能接近想要的东西。
A succinct list: 一个简洁的清单:
- Developers getting to success faster are happy developers. They will like your tool.
更快取得成功的开发人员是快乐的开发人员。他们会喜欢你的工具。
- Developers banging their heads against errors are sad developers. They will blame your tool.
为错误而拼命的开发者是可悲的开发者。他们会责怪你的工具。
避免概念超载
使用工具前,每需要了解的一个新概念都是阻碍。如果只有只有2~3个新概念,问题不大,但没有人会费心去学8个新概念。
I tried to get romantically involved with two girls in the last three months, and I remembered why I don’t try to get involved even as friends, let alone romantically… People have become so superficial and uncultured that they simply can’t understand what is good and what is bad, just as they can’t have a dialogue to solve the problems you/you are having and/or want to try to take/use/spend your money, as if you were the provider of that person.
——https://yuricunha.bearblog.dev/reflections-on-solitude-and-superficiality/
——2024.9.26
Dorieee:
好多即友给我评论的时候我会觉得他们真的好宝藏,
但一打开主页,他们并没有分享自己这些宝藏的部分,而是不怎么发动态或者只是基础记录生活——运动了,吃饭了,购物了。和给我评论时的状态完全不同。
每每遇到会有点可惜,感觉错过了一个很棒的人呢!
相比之下我真的很喜欢没事哔哔。(//∇//)
希望大家多写作,这样我就可以光速交朋友哈哈哈哈。✍️(◔◡◔)
——https://web.okjike.com/originalPost/66e1e018acacaa27665e15a6
——2024.9.26
写作是思维的运动。
——https://birming.com/write-not-write/
——2024.9.26
People Die, but Long Live GitHub
如果你希望存储一段信息,让 100 年后的人也能访问,要怎么做?
作者提出,Github 是能唯一胜任的工具。
https://world.hey.com/dhh/dare-to-connect-a-server-to-the-internet-01d25a07
The merchants of complexity thrive when they can scare you into believing that even the simplest things are too dangerous to even attempt by yourself these days. That without their rarified expertise, you’ll be left vulnerable. So best just to leave ever-more of your burdens to them, and they’ll happily carry (for a fee!). Don’t listen, don’t succumb. You need less help than you think, and it’s not as scary as they’d have you believe.
会有很多人告诉你,某件事情太难太危险了,以至于最好不要尝试。所以最好把任务留给他们(当然是收费的!其实很多是公司销售人员)。
不要听从!不要屈服!你需要的帮助比你想象的要少,尝试之后就会发现,根本没有他们说的那样可怕。
作者在原文给的建议是,敢于使用Docker容器和云服务器,而不是使用各种看似简单的服务。
Roe v. Wade 罗伊诉韦德案
罗伊诉韦德案(Roe v. Wade)是美国最高法院的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案件,于1973年做出裁决,其中法院裁定美国宪法普遍保护堕胎权。
但在2022年6月24日,美国最高法院在Dobbs v. Jackson Women’s Health Organization案中推翻了罗伊诉韦德案的裁决。
How to Pick Your Life Partner – Part 1
当你选择人生伴侣时,你也在选择很多东西,包括你的养育伴侣和对你孩子影响深远的人、你约20,000顿饭的饭搭子、你约100个假期的旅行伴侣、你的主要休闲时间退休朋友,你的职业治疗师,以及你会听到大约 18,000 次他的日常的人。
作者问:「既然这是生命中迄今为止最重要的事情,那么为什么有这么多优秀、聪明、逻辑性强的人最终选择了一种让他们不满意和不快乐的生活伴侣呢?」
社会全都错了,给了我们糟糕的建议
社会鼓励我们保持未受教育的状态,让浪漫成为我们的向导。
传统认为,如果在经营一家企业,应该认真学习商业,制定深思熟虑的商业计划,勤奋分析企业业绩。但如果为了选择生活伴侣,而制定详细的行动计划,并在电子表格中组织进展,那么他们就是怪人了。社会不鼓励考虑太多,不赞成做严密的分析,而是选择诸如命运,直觉等事情。这是不理性的。
社会对我们明智地扩大对潜在合作伙伴的寻找感到耻辱。
人们最终会从他们拥有的所有选项中进行选择。作者的结论是:每个寻找生活伴侣的人都应该进行大量的在线约会、快速约会和其他旨在以智能方式扩大候选人库的系统。并且不应以在网上在配偶为耻。总而言之,应该大幅扩大可选范围。
社会催促我们。
单身比不幸福的婚姻其实更好。
一个误区是,有些人更关心生活伴侣的on-paper description(纸面描述),为此她需要检查一堆标准化测试——例如身高、体重、title、财富、成就,等等,而忽略了内在的个性。
每个人都有一些想要检查的项目。但是务必考虑与生活伴侣的联系质量。只要怀疑一个人被选中,更多是因为他们满足了某些选项,而非个性,他们就是标准化男友/女友,而非个性化的。
為什麼是「妳」?
雖然我自己,在生理上,是不折不扣的男性,但是從小到大我卻很少能真正認同多數男性同儕的觀點或想法⸺當然我不是說完全不認同,而是總覺得有點格格不入,在某些習慣、興趣嗜好、批判、價值觀等,覺得不能苟同許多男性的一相情願;反倒是跟女孩子相處的時候自在得多,也因此有為數不少的手帕交。同樣地,就我能認知到的範圍來說,能夠理解我(或者祇是「比較不會誤會我」)的女孩子,也比男孩子要來得多。
就因為這樣的原因及成長過程,所以我在公開書寫時,總會抱著「這是要寫給女孩子們看的東西」的心態。是啊,我很自私地以為會仔細閱讀我的文字的女生會比男生多;我坦承這是我一己之偏見,所以我私自為之,卻從來沒有鼓吹其他人也該比較辦理。(這實在是廢話連篇,我哪有甚麼權力要別人比照辦理嘛)
人人皆具兩性特質。
上述的原因祇是初步的動機,接下來我變本加厲地把女部的「妳」當作非指稱特定性別的第二人稱代名詞用。我想跳過連我自己都不清楚的社會學論述,直接說說我的想法。基本上我相信人人皆有雙性戀的潛質,表現於外的性向其實祇是剛好都是某一個性別的人的特質吸引著妳罷了;同樣地我也認為,人人皆具兩性特質。其中男性特質因陽剛外顯而容易被注意到,反之女性特質的部分陰柔潛沈,也許連本人都沒能發掘出來。
女性主義社會學家 Donna Haraway 曾在她的著作《 Simians, Cyborgs and Women: The Reinvention of Nature 》裏提出了著名的 Cyborg 宣言, Cyborg 正在衝擊著傳統「人」的認知⸺「人」與「非人」的界線正在模糊,我們正在演化,成為更龐大的有機混合體。而在這個過程中,機械、其他生物、乃至於女人,都已逐漸成為我們自身所不可分割的一部份。
扯遠了,總之再一次地,基於這個自私的理由,所以我用了女部的「妳」,期盼所有讀者(不分性別)的內在女性特質能被喚醒。這並不是為了甚麼兩性平等的理由,而是在實踐我所認知的 Cyborg 。
雖然我如此偏頗地做了上述的決定,但是並不意味著我有多麼蠻橫專制;我所翻譯的文件也好、程式也好,工作用的源檔都是公開給任何人下載的。這些檔案多半是純文字格式的東西,任何人如果不滿我的用字遣詞,大可逕自下載這些檔案,然後用任何純文字編輯器內建的「全域代換」功能,瞬間把用語變更成自己的習慣。
翻譯或寫作,本來就是一種詮釋世界的手段,更是在實踐自身價值觀的行為。有的人看不懂原文就胡亂編湊,也有人是字字句句斤斤計較;我很歡迎人們來指點我更好的譯法,但是在「妳」這一點上,且允許我如此抉擇,做為個人意志的延伸、如浮水印般嵌入我的作品裏吧。(畢竟,我也沒有阻止任何人拿掉這樣的標誌)
Founder Mode
Paul Graham 指出,传统的扩大公司的方法论并不完全适合创业公司。有人会为创始人提供很多如何扩大公司的建议,但一些听从了这些建议的公司陷入了灾难。
Paul Graham 认为创始人常常收到错误建议,原因在于这些方法是根据职业经理人的做法总结的。而创始人往往具有超能力,能做到职业经理人做不到的事情。如果创始人没有运用超能力,就会感觉不对劲。这就是症结所在。
作者的结论是 1.存在两种模式:创始人模式和职业经理人模式
2.创始人模式可能比传统的职业经理人管理模式更有效,即使有时会显得很古怪,甚至让创始人陷入煤气灯效应一样的迷茫,但如果真正实践创始人模式,或许可以实现乔布斯一样的成就。——9.1